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传奇人生

国产动漫时间:2024-04-28 07:58:14点击:8688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宋)《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因得罪当朝奸相蔡京而仕途蹭蹬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接受“编管”(编入地方户籍,由当地官吏管束)。这年他已经55岁。此前一两年间,他交游甚密的师友苏轼、秦观相继去世;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霉运继续接踵而至。先是亡妻,再是失女丧子,自己也“癣疮被体”“寒疾为苦”。

心情真是糟透了。

而这时,当地一位名叫杨姝的年轻歌伎闯入倒霉词人的生活。对诗词曲赋的共同爱好,乃至对当下时局的共同观点,使得才子佳人心心相印,后结为百年之好。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这对患难中的老夫少妻相伴来到姑溪河畔,远眺暮色中滚滚东去的长江。一时间,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对红颜知己的爱恋、对自己命运的感叹,俱上心头,遂吟出这首带有当涂民歌韵味的千古爱情名篇。

李之仪(公元1047—1127年),字端叔,宋代沧州无棣(今山东滨州市无棣县信阳镇李通判村)人,是早于“济南二安”的山东词人。谪居太平州姑溪河畔时,自号姑溪居士。他的祖父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儒士,曾经在无棣生活多年,后入职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于是举家移居山阳。父亲李颀出生于无棣,年轻时到楚州求学、入仕。母亲田氏,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人,其远祖为齐国公子。

李家有着山东人特有的气质。李颀官微俸薄,但交游甚广,家里经常人来客往。田氏热情招待四方宾朋,宁肯自己缺衣少食,也毫不慢待亲友。李颀的声望、田氏的贤淑,闻名遐迩,就连京师也有所传。他们诞育三女一子,引得朝中臣子纷纷上门提亲,甚至一些名门望族也不远千里前来求亲。三个女儿都嫁给官宦人家,正在上学的李之仪则被枢密院副使胡宿为孙女胡淑修(字文柔)选为东床快婿。

也许是李氏一脉文气千年不散,如今的无棣县李通判村(李之仪曾任原州通判),很多人都对《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耳熟能详。在村头,随便找几位乡亲,无论老少,都能对这首词说出个大概。

李之仪少年时在山阳就读,考中进士后,到四明(浙江宁波)为官,后任河中府万全县令。在西北边陲,李之仪一度入折可适将军幕府,与同在这里防御西夏、担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的大科学家沈括结为忘年交。

他对这段军旅生活颇为留念。“贺兰夺故穴,安西还旧疆”(《次韵家室送别》)。戎机倥偬、大漠风沙,挡不住他诗兴大发、佳作不断,并结集为阳刚霸气外溢的《横槊集》。苏轼曾评点他的边塞诗,大有高岑之雄浑气象。

元丰六年(1083年),李之仪由鄜延军回到汴京,接受朝廷派往高丽吊唁国王王徽的出使任务。担任使节的人选,不仅要熟悉对方的礼节、风土人情,还要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具备非凡的文采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李之仪的从政阅历、学问风采,被神宗皇帝寄予厚望。

使团一路北上,抵达河北东路长清(今济南长清)考堂山。此处有一汉代石室。使团的文臣一同入内考察,并刻字留念。这应该是李之仪留在故乡山东的唯一字迹。

圆满完成出使高丽的任务后,李之仪等回国,受到皇帝接见和重用,授枢密院编修官。供职枢密院期间,李之仪等宋哲宗年间的京中文人,围绕在苏轼周围,曾雅集于当朝驸马都尉王诜府邸之西园,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一大盛事。王驸马请京师最著名的画师李公麟,将自己和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米芾、蔡肇、李之仪、郑嘉会、张耒、王钦臣、刘泾、晁补之以及高僧圆通、道士陈景元,连同画家本人画在一起,取名《西园雅集图》。主友16人,加上侍姬、书僮,共22人。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或看书、或说经,极宴游之乐。其中,“捉椅而视者,为李端叔(之仪)”。

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病故,哲宗皇帝亲政,严酷打压反对变法的“元祐党人”。范纯仁、苏轼、苏辙、李之纯(李之仪的叔伯哥哥)等重臣皆被逐出中枢。

李之仪追随苏轼离开京师,赴定州任职。他本与黄庭坚、秦观等苏门学士交游甚密,久为苏轼赏识。在定州,更与这位良师益友朝夕唱酬,惺惺相惜。时过一年,因苏轼再被贬,幕府解散,李之仪离开定州。绍圣四年(1097年),李之仪担任原州通判,遭西北战事牵连入狱,来年出狱,回京负责监管内香药库。但不久又被视为“苏轼的人”而罢官。两年后徽宗即位,被再度任用,派至河东路担任常平仓提举。因他早年师从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两人关联密切,并为其撰写行状,却被与范家素有嫌隙、现在又是徽宗红人的权奸蔡京当成眼中钉,寻被除名,“编管太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