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时间梁实秋

儿童动漫时间:2024-04-30 21:46:27点击:731

梁实秋《谈时间》原文

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因为时间即生命。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费光阴。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于利用他的时间。

我自己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我不打麻将,我不经常的听戏看电影,几年中难得一次,我不长时间看电视,通常只看半个小时,我也不串门子闲聊天。有人问我:“那么你大部分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需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我应该集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写我所要写的东西,但是我没能这样做。我的好多的时间都糊里糊涂的混过去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次要的原因是懒。翻译之所以完成,次要的是因为活得相当长久,十分惊险。翻译完成之后,虽然仍有工作计划,但体力渐衰,有力所能及之感。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然而悔之晚矣。

再例如,作为一个*人,经籍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我披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如本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史书也很重要。我出国留学的时候,我父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的行箧的一半空间,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带回来了。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

主旨,对时间的感慨和多重思考,时间虽然极为可贵,但却也常常为人劫夺

3、理解本文旁征博引的写作手法和典雅*和的语言风格

4、理解本文一些重要引语的含义与作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易逝难留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时间易逝难留

读梁实秋先生《谈时间》有感

在时间面前我们似奴仆,似乎如何英勇的人遇上它也得俯首称臣。奈何呢?不可挽回的就让它过去,关键是我如何打发我所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为名,为利,还是无所作为,以心为形役呢?这是梁实秋先生留给我们的问题,这就要看我们个人的价值观了,人各不同,士各有志。

答案已经很简单了,无非**二字。超然的人生态度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哪有不问世事而怡然自得的人?远的如陶渊明,乐天知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处“悠然”二字便认为是人间至乐,但真的悠然吗?我看未见得。如名篇《桃花园记》,表面冷漠,实则仅是空想而已,也是发泄不满的一种方式。近的如林语堂,《京华烟云》中处处可见其庄子思想,实则也是一种消极处世的情绪。

只要是不通过不正当的**去获取名和利,我们完全可以让去积极争取。为什么不呢?人生在世,须臾之间,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留下点可供自己与后人赏玩回味的东西?人不怕变老,最怕的就是毫无生趣。人不怕孤独,最怕的就是苦闷彷徨。“超然”是个太过抽象的东西,何必把时间浪费在虚无缥缈的事物上呢?然而豁达又要另当别论,在承认现实的基础上去追求豁达,这样的态度才是积极与乐观的,才是有意义有生趣的。

我不知道*人为什么一谈到名和利时就觉得可耻。能够在他们眼中凡是追求**的人都会不择**。可是无论是高傲还是自卑,无论是自好还是自负,在他们的眼中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这两个字。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幸福,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可以过得更为舒适,所以我们要去争取,即使再低贱的东西只要有用我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这是全世界都通用的进化论思想,只是*人比较含蓄罢了。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现在是炎热的夏季,既没有春天般的娇嫩,也缺少冬天的素净与凛冽,可是我却要珍惜它,用上我十倍的努力去使用它,消费它。

因为无非**二字!

谈时间梁实秋散文

希腊哲学家经常睡在一只瓦缸里,有一天亚力山大**走去看他,以**的惯用的口气问他,“你对我有什么请求吗”这位玩世不恭的哲人翻了***,答道,“我请求你走开一点,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这个家喻户晓的小故事,究竟涵义何在,生怕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观点。我们通常总是觉得那位哲人视尊荣犹敝屣,富贵如浮云,虽然**驾到,殊无异于等闲之辈,不但对他无所希冀,而且亦不必特别的假以颜色。可是约翰逊博士还有一种观点,他认为应该注意的是那阳光,阳光不是**所能赐予的,所以请求他不要把他所不能赐予的夺了去。这个请求不能算奢,却是用意深刻。因此约翰逊博士由“光阴”悟到“时间”,时间也者虽然也是极为宝贵,而也是常常被人劫夺的。

“人生不满百”,大致是不错的。当然,****的人,不是没有,不过期颐以上不是一般人所敢想望的,数十寒暑当中,睡眠去了很大一部分。苏东坡所谓“睡眠去其半”,稍嫌有一点夸大,大约三分之一左右总是有的。童蒙一段时期,说它是天真未凿也好,说它是昏昧无知也好,反正是浑浑噩噩,不知不觉;及至寿登耄耋,老悖聋瞑,甚至“佳丽当前,未能缱绻”,比死人多一口气,也没有多少生趣可言。掐头去尾,人生所余无几。

就是这短暂的一生,时间亦不见得能由我们自己支配。约翰逊博士所抱怨的那些不速之客,动辄登门拜访,不管你正在怎样忙碌,他觉得宾至如归,这种情形固然令人啼笑皆非,我觉得究竟不能算是怎样严重的“时间之贼”。他只是在我们的有限的资本上抽取一点捐税而已。我们的时间之大宗的消耗,怕还是要由我们自己负责。

有人说:“时间即生命。”也有人说:“时间即款项。”二说均是,因为有人根本认为款项即生命。不过细想一下,有命斯有财,命之不存,财于何有有钱不要命者,固然实繁有徒,但是舍财不舍命,仍然是较聪明的办法。所以淮南子说:“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我们幼时,谁没有作过“惜阴说”之类的课艺可是谁又能趁早体会到时间之“难得而易失”我小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位教师,书房桌上有一座钟,我和我的姊姊常乘教师不注意的时候把时钟往前拨快半个钟头,以便提早放学,后来被教员发觉了,他用朱笔在窗户纸上的'太阳阴影划一痕记,作为放学的时刻,这才息了逃学的念头。

时光不断在流转,任谁也不能攀住它停留片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每天撕一张日历,日历越来越薄,将近撕完的时候便不免矍然以惊,惊的是又临岁晚,假使我们把几十册日历装为合订本,那便象征我们的全部的生命,我们一页一页地往下扯,该是什么样的滋味呢!“冬天一到,春天还会远吗”可是你一共能看见几次冬尽春来呢

不可挽住的就让它去罢!问题在,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如何去打发它,梁任公先生最恶闻“消遣”二字,只有活得不耐烦的人才忍心的去“杀时间”。他认为一个人要作的事太多,时间根本不够用,哪里还有时间可供消遣不过打发时间的方法,亦人各不同,士各有志。乾隆**下江南,看见运河上舟楫往来,熙熙攘攘,顾问左右:“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和侍卫在侧,脱口而出:“无非**二字。”这答案相当正确,我们不可以人废言。不过三代以下惟恐其不好名,大概**二字当中还是利的成分大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时间即款项之说仍属不诬。诗人渥资华斯有句: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并取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今*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前身)并任外文系**。1949年到**,任**师范大学英语系**、所长、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病逝于**,享年84岁。

谈时间梁实秋扩展阅读

谈时间梁实秋(扩展1)

——梁实秋语录

生吞活剥

外国的风俗永远是有趣的,因为异国情调总是新奇的居多。新奇就有趣。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剥地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为桎梏,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与牛奶。──《雅舍小品·洋罪》

诗难卖

诗不能卖钱。一首新诗,如拈断数根须即能脱稿,那成本还是轻的,怕的是像牡蛎肚里的一颗明珠,那本是一块病,颠末多久的滋润涵养才能磨练孕育,写出来到哪里去找顾主──《雅舍小品·诗》

病中温情

死前遗言“不饶怒人,也不求人饶恕。”那种态度当然也可备一格。不似鲁迅那般伟大的人,便在体力不济时和人类容易妥协。我僵卧了许多天之后,看着每个人都有人性,觉得这世界还是可留恋的。不过我在体温脉搏都快恢复正常时,又故态复萌,眼睛里揉不进沙子了。──《雅舍小品·病》

**人

“破烂的衣衫,是贫穷的罪过,却是乞丐的袍褂,他的职业的优美的标识,他的财产,他的号衣,他公然出现于公共场所的服装。……没有人肯过问他的宗教或**倾向。他是世界上唯一的**人。”话虽如此,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肯做这样的**人。只有一向做神仙的,如李铁拐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的时候,才肯短期的化身为一个乞丐。──《雅舍小品·乞丐》

柔韧之妙

有一名句:“‘脆弱’呀,你的名字叫做‘女人!’”但这脆弱,并不永远使女人吃亏。越是柔韧的东西越不易摧折。──《雅舍小品·女人》

高峰

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能够。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雅舍小品·中年》

陈酿

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雅舍小品·中年》

鸟的苦闷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晨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欢愉,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雅舍小品·鸟》

不老

幻想的退休生活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摆脱赖以糊口的职务,作自己衷心所愿意作的事。有人八十岁才开始学画,也有人五十岁才开始写小说,都有惊人的成就。“狗永远不会老得到了不能学新把戏的地步。”何以人而不如狗乎──《雅舍小品续集·退休》

生气

希腊哲学家哀皮克蒂特斯说:“计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气。在从前,我每天生气;有时每隔一天生气一次;后来每隔三四天生气一次;如果你一连三十天没有生气,就应该向上帝献祭表示感谢。”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成果。──《雅舍小品续集·怒》

破落户

每一个破落户都可以拿了几件旧东**,这是不足为奇的事。国家亦然。多少衰败的古国都有不少的古物,可以令人惊羡,欣赏,感慨,唏嘘!──《雅舍小品续集·旧》

沉默

有道之士,对于尘劳烦恼早已不放在心上,自然更能欣赏沉默的地步。这种沉默,不是话到嘴边再咽下去,是根本没话可说,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破颜微笑,这会心向笑胜似千言万语。──《雅舍小品续集·沉默》

会心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即是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们无法追问她为什么笑,她笑的是什么。……会心的微笑,只能心领神会,非文章词句所能表达。──《雅舍小品续集·读画》

能造树么

又有一位诗人名,他有一首着名的小诗──《树》,有人批评说那首诗是“坏诗”,我倒不觉得怎么坏,相反的“诗是像我这样的傻瓜做的,只有上帝才能造出一棵树”,这两行诗颇有一点意思。人没有什么了不得,侈言创造,你能造出一棵树来么──《雅舍小品续集·树》

有情树

我曾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雅舍小品续集·树》

吃一行恨一行

有人只看见和尚吃馒头,没看见和尚受戒,遂生爱慕别人之心,认为自己这一行只有苦没有乐,不但自己唉声叹气,恨自己选错了行,还会谆谆告诫他的子弟千万别再做这一行。这叫做“吃一行,恨一行”。──《雅舍散文二集·流行的谬论》

无斧凿痕

艺术与自然本是相对的名词。凡是艺术皆是人为的。西谚有云:Arsest真艺术不露人为的痕迹),犹如吾人所谓“无斧凿痕”。──《雅舍散文二集·盆景》

戕害生机

我看过一些盆景,铅铁丝尚未除去,好像是*,即或已经**,树皮上也难免皮开肉绽的疤痕。这样艺术的制作,对于植物近似戕害生机的桎梏。我常在欣赏盆景的时候,联想到在游艺场中看到的一个患侏儒症的人,穿戴齐整的出现在观众面前,博大家一笑。又联想到从前妇女的缠足,缠得趾骨弯折,以成为三寸弓足,作摇曳婀娜之态!

──《雅舍散文二集·盆景》

天性

古圣先贤,无不劝孝。其实孝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否则劝亦无大效。父母女间的相互的情爱都是天生的。不但人类如此,一切有情莫不皆然。我不大敢信禽兽之中会有枭獍。──《雅舍散文二集·父母的爱》

代沟

自从人有老少之分,老一代与少一代之间就有一道沟,能够是难以飞渡深沟天堑,也能够是一步迈过的小渎*,总之是其间有个边界。沟这边的人看沟那边的人不顺眼,沟那边的人看沟这边的人不像话,也许吹胡子瞪眼,也许拍桌子卷袖子,也许口出恶声,也许真个的闹出命案,看双方的气质和修养而定。──《雅舍小品三集·代沟》

福到了

暴发户对于室内装潢是相当考究的。进得门来,迎面少不得一个特大号的红地洒金的福字斗方,是倒挂历着的,表示福到了。如果一排五个斗方,当然更好,那些是五福临门。──《雅舍小品三集·暴发户》

大主意自己拿

人,诚如波斯诗人莪谟伽耶玛所说,来不知从***,去不知向何处去,来时并非本愿,去时亦未征得同意,胡里胡涂地在世间逗留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我们是以心为形役呢还是树德建功立言以求不朽呢还是参究生死直超三界呢这大主意需要自己拿。──《秋室杂文·谈时间》

人需友谊只有神仙与野兽才喜欢孤独,人是要朋友的。──《秋室杂文·谈友谊》

朋友

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忠实靠得住的──老妻,老狗与现款。”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亚里士多德的最干脆:“我的朋友啊!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这些话近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里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炼。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秋室杂文·谈友谊》

止痛片

其实哪一个人在人生的坎坷的路途上不有过颠踬哪一个不再憧憬那神圣的**的欢愉的地步不过人生的路途就是这个样子,抱怨没有用,逃避不能够,想飞也只是一个。人作画是现实的,现实的人生还需要现实的方法去处理。偶然作个白昼梦,想入非非,任想象去驰骋,获得一进的慰安,当然亦无不可,但是这究竟只是一时有效的镇定剂,可以暂止痛,但不根本治疗。──《谈》

1、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2、剪雪裁梅——有人嫌太瘦,又有人嫌太清,都不是,我知音。谁是我知音孤山人姓林。自从西湖别后,辜负我,到如今!

3、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细看看,路上有好多块绊脚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脸肿,有好多处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这种种景象的观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能够。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雅舍小品·中年》

4、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轻的时候愣头愣脑的,浓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他们是未经琢磨过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对于他们,中年没有悲哀。——《雅舍小品·中年》

5、"蒙娜丽莎"的微笑,即是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们无法追问她为什么笑,她笑的'是什么。……会心的微笑,只能心领神会,非文章词句所能表达。——《雅舍小品续集·读画》

6、酒有别肠,不必长大。——梁实秋

7、只是风流云散,故人多已成鬼,盛筵难再了。——梁实秋

8、你走我不会去送你,你来,不管风雨再大,我也会去接你。——梁实秋《送行》

9、畅销书不一定长久畅销,更不见的一定有多少价值。所以畅销书一语只能是广告术语,要看过书的内容才能算数。

10、呼僮不应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

11、话虽如此,我心里的忐忑不安是与日俱增的。临阵磨枪,没有用,不磨,更要糟心。我看见所有的人的眼睛都在用奇异的目光盯着我,似乎都觉得我是一条大毛虫,不知是要变蝴蝶,还是要变灰蛾。我也不知道我要变成一样什么东西。我心里悬想;如果考取,是不是要扬眉吐气,是不是许多人要给我几张笑脸看如果失败,是不是需要在地板上找个缝儿钻进去——梁实秋《梁实秋散文》

12、北*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

13、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地步。

14、禅家形容人之开悟的三阶段: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15、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和而观之,有一共同点,都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艺术,永远是人性的表现,唯有品格高尚的人才能画出趣味高超的画。

16、人心里的空间是有限的,一经塞满便再也不能填进别的东西。我不但游乐无心,读书也很勉强。

17、一般人隐居在乡间,在海边,在山上,你也曾最向往这样的生活。但这是最为庸俗的事情,因为你随时可以退隐到你自己心里去。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己的魂灵更为清静。

18、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19、一个有道德勇气的人是可佩佩的,但是他也要有尊重法律的风度。

21、一颗沙里看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一个天堂。把无限抓在你的手掌里,把永恒放进一刹那的时光。

22、一个人如果达到相当年龄还不失赤子之心,经风吹雨打,方寸间还能诗意盎然,他是得天独厚,他是诗人。

23、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根扎在那里便住在那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人是活的,会到处闯荡,内心不免会有道道风波。

24、人类最高幻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有闲阶级如能提高于全人类,那便不复是**。

25、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我们并不向往六朝人那样萧然若神仙的样子,我们却企盼人人都能有闲去发展他的智慧与才能。

26、"破烂的衣衫,是贫穷的罪过,却是乞丐的袍褂,他的职业的优美的标识,他的财产,他的号衣,他公然出现于公共场所的服装。……没有人肯过问他的宗教或**倾向。他是世界上唯一的**人。"话虽如此,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肯做这样的**人。只有一向做神仙的,如李铁拐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的时候,才肯短期的化身为一个乞丐。

27、浪漫的爱,有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这爱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步,永远存在于追求的状态中,永远被视为一种极圣洁又高贵极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接触实际,真个的与这样一个心爱的美貌的女子**结合后,幻想急速破灭。原来的爱变成了恨,原来的**变成了束缚,于是从头再开始追求心目中的爱,**与美。这样周而复始地两次三番下去,以至于死。

谈友谊

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优越的关联,其中包括相识、欣赏、信任、容忍、**等诸多美德。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联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论语》里面关于交友的话很多。在**亦是如此。罗马的西塞罗有一篇著名的《论友谊》。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的爱默生,都有论友谊的文章。

古之所谓刎颈交,非常人所能企及。就是把友谊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能称得起朋友的还是很难得。试想一想,如有银钱经手的事,你信得过的朋友能有几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还肯登门拜访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几人再退一步,*素投桃报李,莫逆于心,能维持长久于不坠者,又有几人总角之交①,如无特别利弊关联认为维系,生怕很难在若干年后不变成为路人。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最忠实靠得住的老妻、老狗和现款。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最干脆:我的朋友们啊!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这句话近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上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炼。

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认为好。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是那么严格,也有个界线。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于自轻肥之余还能对着往日的旧游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边去么汉光武容许严子陵把他的大腿压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风,但是严子陵之毅然决然地归隐于富春山,则尤为知趣。朱洪武写信给他的一位朋友说:朱**作了**,朱**还是朱**话自管说得很漂亮,看看他后来之诛戮功臣,也就不免令人心悸。人一入宦途,能够发生突变。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

史*载,弥衡与孔子是忘年交,弥衡年未二十,孔融年已五十。他们这对忘年交之所以得以长久,除了有赖于他们兴趣之相近与互相之器赏,更重要的是,年长的一方多少能保持一点童心,年幼的一方多少能显著几分老成。所以,友谊的`保持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正人之交淡如水。正人之交,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马克吐温说:神圣的友谊之情,其性质是如此的甜蜜、不变、忠实、持久。可以终身不渝,如果不启齿向你借钱。这真是慨而言之。世上最难忘的事是借出去的钱,一般人为最倒霉的事幼莫过于还钱。一牵涉到钱,恩怨便很难清算得清楚,多少成长中的友谊都被这阿堵物②所戕害!

3.有人认为第六段与文章内容关联不大,可以删去。你同意吗?为什么?(3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1)你要是想一天不安生,就请客吃饭;你要是想一年不安生,就盖房子;你要是想一辈子不安生,就娶姨太太。

2)真正幻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堂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幻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地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

3)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4)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席上,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高汤氽西施舌,盖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若郁达夫所谓“长圆的蚌肉”,显系整个的西施舌之软体全入釜中。现***海鲜店所烹制之西施舌即是整个一块块软肉上桌,较之专取舌部,其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郁氏盛誉西施舌之“色香味形”,整个的西施舌则形实**,岂不有负其名?

5)天下最欢愉的事大概莫过于做**。“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至不济可以生杀予夺,为所欲为。至于后宫粉黛三千御膳八珍罗列,更是不在话下。清乾隆**,“称八旬之觞,镌十全之宝”,三下江南,附庸风雅。那副志得意满的神气,真是不能不令人兴起“大丈夫当如是也”的感喟。

6)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

7)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乃是人间无可比拟的幸福!

8)从前官场习惯,有所谓端茶送客之说,主人觉得客人应该告退的时候,便举起盖碗请茶,那时节一位训练有素的豪仆在旁一眼瞥见,便大叫一声“送客!”还有人把门帘高高打起,客人除了告辞之外,别无他法。

9)天下本没有绝对的**。

10)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欢愉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不令人看了觉得欢愉?

1)老不必叹息,更不必讳。花有开有谢,树有枯有荣。桓温看到他“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渲染流泪。”桓公是一个豪迈的人,似乎不该如此。人吃到老,活到老,颠末多少暴风暴雨惊涛骇浪,还能双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间,应该算是幸事。荣启期说,“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所以他行年九十,认为是人生一乐。

2)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3)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

4)你走我不会去送你,你来,不管风雨再大,我也会去接你。

梁实秋有几个妻子

原配夫人程季淑(1901年——1974年4月30日),祖籍安徽绩溪,1927年2月与梁实秋成婚。育有三女一子,长女梁文茜;次女(夭折);长子梁文骐;四女梁文蔷。

程季淑出身名门,她的祖父曾官至直隶省大名府知府,父亲是家中长子,在**经营笔墨店。1921年冬,梁实秋与程季淑初次约会。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已深深为对方吸引,北*的一些优雅场所几乎都印下了两人的足迹。1923年,梁实秋结束了8年的清华生活,按照学校的要求打点行李准备赴美留学。

1927年2月11日,学成回国的梁实秋与程季淑在**南河沿欧美同学会进行了婚礼。

1937年7月28日,北*陷落,梁实秋觉得自己早先的政论很能够招致灾祸,而且有朋友暗示他已经**日军的“黑名单”,上上之策是逃离北*。可岳母已是年老体衰,不堪奔波之苦。他和程季淑权衡几日,决意他一人先走,待局势稍缓,再作打算。1943年春天,程季淑的母亲病故,当她和孩子们带着大堆行李站在梁实秋面前时,程季淑时年43岁,眼角已见皱纹,耳旁已有白发。梁实秋既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热忱为国事奔走,又不忘著译耕耘,眉宇间也露沧桑。

1974年,**西雅图,梁实秋和程季淑幸福地安度晚年,然而,4月30日,梁实秋和妻子到市场购物,临街的一个梯子突然倒下落在程季淑身上。她因伤势过重,离开人世。老伴的死,对梁实秋是个沉重打击,他写下了《槐园梦忆》一书,寄托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最新版《槐园梦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

古稀突发忘年恋

续弦韩菁清(1931-1994),生于1931年10月,父亲是一位富商,后移居上海。7岁时,她便在上海的儿童歌唱比赛中一举夺魁,14岁荣登“歌星皇后”宝座,成为上海滩光彩夺目的新星。1949年,韩菁清随父去了**。她自编、自演、自唱、自己制片的《我的爱人就是你》使她获得了金马奖的优秀演员奖。

71岁的梁实秋在妻子故去半年后应邀来台,于偶然中认识小他28岁的韩菁清。见面第二天,他就按她头天提供的住址,

大清晨站在她的楼下向上仰望,进到家门后与她畅谈了一个下午。此时她已**发觉到他对她的一脉真情,但她想阻止这场爱的滋长,于是当他们再次相晤时,她对他说“我想为你做红娘。”“我爱红娘。”

自从相识,梁实秋每天都与韩菁清在一起,或者谈文学艺术,或者道国事家常,或者一起吃饭、散步……梁实秋率先向韩菁清表白心意,阅历过爱情的风风雨雨,爱情于她,是个甜蜜且又痛苦的字眼。然而,她已过了满脑子幻想的年龄,横亘在她面前的最大障碍,是梁实秋已71岁了。她明白爱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可他已到了古稀之年,戴着助听器才能听到声音,又患了严重的糖尿病……

与她相比,梁实秋一往无前,攻势甚猛。自相识的第六天开始,像做功课一样,梁实秋每天一信,当面递到她手上。面对她的犹豫,他写道:“不要说悬崖,就是火山口,我们也只好拥抱着跳下去。”梁实秋炽热的爱情火焰,终于化开了韩菁清所有的理智关隘。那段日子,他一下子年轻了许多,满面红光,精力抖擞,丧妻的抑郁一扫而光。

因为妻子死于非命的索赔诉讼需要处理,1975年1月7日,梁实秋飞回**。他说:“亲亲,我的心已经乱了,离愁已开始威胁我,上天不仁,残酷乃尔!”而独守闺房的韩菁清则写道:“秋:你走了,好像全**的人都跟着你走了,我的家是一个空虚的家,这个城市也好热闹!”

返美之后,突然成为**岛的“**风暴”。《教授与影星黄昏之恋》……近似的**标题在大小报纸上频频出现。矛头首先指向韩菁清。韩**年轻美丽,为何允嫁七十多岁老翁?图名还是图财?多数文章都认为让韩菁清这样一个演艺圈中的人嫁给一个“国宝级”大师,是对梁实秋的亵渎。而他的一大批已经有相当高社会地位的学生,竟然打着“护师团”的旗号,反对梁韩之恋。

对梁实秋来说,这是一份与生命相关的爱情。他说:“我像是一枝奄奄无生气的树干,插在一棵健壮的树身上,顿时生气蓬勃地滋生树叶,说不定还要开花成果。小娃,你给了我新的生命。你知道么?你知道么?……我过去偏爱的色彩是忧郁的,你为我拨云雾见青天,你使我的眼睛睁开了,看见了人世间的绚烂色彩。”

梁实秋不满足于纸短情长的情书。他拿出一生办报纸副刊的本事,给他“最最亲爱的小娃”办了一份《清秋副刊》,把每天读报得来的时事趣事,抄写下来专为他的小娃一人阅览消遣。

1975年3月29日,梁实秋提着一箱书信,飞过太*洋,去**缔结他们的“宿缘”。婚礼那天,梁实秋竟比新娘子还光彩照人。他的号衣是韩菁清选的,是一身玫瑰色的西装,配着一条橘黄色的花领带,胸前插着一束康乃馨,手上戴着韩菁清送他的戒指。梁实秋不拘俗套,自兼司仪,站在大红喜字前宣布婚礼开始,然后又自读成婚证书,随后在宾客们的欢笑声中,献上新郎致词。

晚年梁实秋耳聋加上又犯有糖尿病,身体状况并不乐观。她悉心照顾

着他的起居,为了给他提供更安稳的环境,趁他飞回**与女儿小住的空当五年间竟搬家三次。她每晚下厨为他煲汤;她搀扶着他从一条小巷穿行于另一条小巷;他们在家养猫,权当是他们的孩子,共同地爱。

偶尔有争吵,大多因他误食有害健康,于是她大吵大闹,生气时跑进洗手间,他则在门外唱起那首他们*时常唱的歌《总有一天等到你》,不一会又压低嗓子装出悲痛欲绝的音调唱起那首《情人的眼泪》,直到她弯身笑着走出那扇门,直至两人一起欢快地笑出眼泪———他们爱的细节呈现着大片葱绿,并非秋黄。

梁实秋与妻子的爱情梁实秋的子女

梁实秋情书

梁实秋的一生有两段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婚后两人的婚姻一直都是幸福美满的,但是后来他的妻子程季淑因病去世了。

之后他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后来他为亡妻写了一本书,**的一家出版公司看了书稿之后决意出版,并邀请梁实秋到**来小住,也就是这次的**之旅,让梁实秋白叟结识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韩菁清,那时候梁实秋已经71岁了。韩菁清是当时著名的影星歌星,与梁实秋相识的时候43岁,梁实秋为了追求韩菁清写了近千封情书,韩菁清称呼梁实秋为“秋秋”梁实秋称呼韩菁清为“小娃”,他们两个一个在**,一个因为要处理第一任妻子的事情而不得不飞往**,两人之间只能靠书信联络,他们的情书诉尽了对对方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由于他们两人的年龄、工作的极大差异使两人备受折磨,许多人对他们这段感情都是持反对的意见,但是这些反对的声音并没有使他们分开,反而让他们更加的相爱,于是在1975年的5月9日他们终于在**登记成婚了。

梁实秋情书深深的感动了韩菁清,有的时候一天要写三封信,梁实秋的这种契而不舍的精力使韩菁清放弃了原本因为年龄的关联而踌躇不前,与梁实秋展开了一段忘年恋。两个人成婚后一直都非常恩爱,直到梁实秋白叟在**去世。

幼女梁文蔷,1933年出生在青岛,是著名的营养学博士,现在住在**的西雅图,作为小女儿,梁文蔷一直深受梁实秋的宠爱,但是梁实秋从来不疏于对女儿的教育,在女儿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会给予鼓励,在女儿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他会指引女儿前进的方向,虽然女儿没有子承父业,但是作为父亲,他鼓励着女儿要坚持下去,所以才会有现如今的成就。梁实秋的子女,虽然没有向梁实秋一样成为著名的学者,但是他们各有各的范畴,并且一直都坚持了下去,梁实秋是一位好父亲,他一直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孩子面前,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爸爸,不是什么散文家,批评家等等。

梁实秋生

*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并取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今*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共同前身)并任外文系**。1949年到**,任**师范大学英语系**、所长、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病逝于**,享年84岁。

梁实秋不仅一生给*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创造了*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而且是***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

出生于**的梁实秋,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在他的一生当中,不仅为大家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学著作,而且他还是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专家。在书画创作方面,梁实秋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摹仿古帖的过程当中,梁实秋颇下了一番功夫,尤其是对于王羲之父子的真迹,梁实秋更是青睐有加,认真摹仿了很久,最终达到了行云流水的状态,让人赞叹不已。

1.喜爱文学艺术的梁实秋

因为出生在书香门第的缘故,梁实秋不仅对文学创作非常感兴趣,而且对于绘画作品的创作,同样非常喜爱。不过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梁实秋在读书的时候,对数学非常不感冒,很多题目仍然让他耿耿于怀,比如在鸡笼里面用数鸡头和鸡脚,让梁实秋感到不可思议。

从这件事情当中,大家可以看到,虽然梁实秋的性格端正温和,不过他同样拥有一颗逗趣的心。而在他的朋友们看来,梁实秋也是一位非常优雅而又幽默的人,总喜欢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将最*凡的人间事写出味儿来,让大家回味无穷。

2.梁实秋的第一段感情生活

在1921年的时候,梁实秋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之下,与出身名门的程季淑相识,或许是一见钟情的缘故,两人时常安步在北大公园当中,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不过在之后的时间里面,梁实秋来到了**留学,给对方留下了相思之苦,也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在1924年的时候,两人最终组建了家庭,并育有三女一子,不过让人遗憾的是,程季淑在外出购物的时候,却被梯子砸中而离开了人世。这对于梁实秋来说,打击无疑是非常慎重的,不过他依然坚强地挺了过来,直到遇到自己的第二任妻子韩菁清。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起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眼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常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我言语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惟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地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噘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力抖擞,恨不得对每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多少亲人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途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送行记》,他说他在车站上遇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制梗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位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相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会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力上受惠不浅。尤其是**旅客,用款项***可以购买一切礼节,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了,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送行的技术也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己宣扬),他有来由期望着饯行的帖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想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半路上你要挨饿的样子。

我永远不能忘记最悲惨的一幕送行,一个严寒的冬夜,车站上并不热闹,客人和送客的**都在车厢里取暖,但是在长得没有止境的月台上却有一堆黑查查的送行的人,有的围着斗篷,有的脚尖在洋灰地上敲鼓似的乱动。我走近一看全是熟人,都是来送一位太太的。车快开了,不见她的踪影,原来在这一晚她还有几处饯行的宴会。在最后的一分钟,她来了。送行的人们觉得是在接一个人,不是在送一个人,一见她来到大家都表示喜欢,所有惜别之意都来不及表现了。她手上抱着一个孩子,吓得直哭,另一只手扯着一个孩子,连跑带拖。她的头发蓬松着,嘴里喷着热气,像是冬天载重的骡子。她顾不得和送行的人周旋,三步两步地就跳**车,这时候车已在蠕动。送行的**部分手里都提着一点东西,无法交付,碰巧我站在离车门最近的地方,大家把礼品都交给了我,“请您偏劳给送上去吧!”我好像是一个圣诞白叟,抱着一大堆礼品,一个箭步窜**车。我来不及致辞,把东西往她身上一扔,回头就走。从车上跳下来的时候,打了几个转才取得根据。事后我接到她一封信,她说:“那些送行的都是谁你丢给我那些东西,到底是谁送的我在车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些东西集合起来打成一个大包袱。朋友们的盛情算是给我添了一件行李,我愿意知道哪一件东西是哪一位送的,你既是**送上车的,你当然知道,盼速见告。

原文

白猫王子大概是已到中年。人到中年发福,脖梗子后面往往隆起几条肉,形成几道沟,尤其是那些饱食终日的*富商。白猫的脖子上也隐隐然有了两三道肉沟的痕迹。他腹上的长毛脱落了,原认为是季节性的,秋后会复生,谁知道寒来暑往又过了一年,腹上仍是光秃秃的,只有一层茸毛。他的眉头深锁,上面有直竖的皱纹三数条,抹也抹不*,难道是有什么心事不成?

他比从前懒了。从前一根绳子,一个线团,可以逗他狼奔豕突,可以引他鼠步蛇行,可以诱他翻觔斗竖蜻蜓,玩好大半天,直到他疲劳而后止。抛一个乒乓球给他,他会抱着球翻滚,他会和你对打一阵,非球滚到沙发底下去不肯罢休。菁清还喜欢和他玩捕风捉影的游戏,她拿起一个衣架之类的东西,在灯光下摇晃,墙上便显出一个活动的影子,这时候白猫便窜向墙边,跳起好几尺高,去捕捉那个影子。

如今情况不同了。绳子线团不复引起他的兴趣。乒乓球还是喜欢,但是要他跑几步路去捡球,他就觉得犯不着,必须把球送到他的跟前,他才肯举爪一击,就好像打高尔夫的大人先生们之必须携带球僮或是乘坐小型机车才肯于一切安排妥贴之后挥棒一击。捕风捉影的事他不再屑为。山海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白猫未必比夸父聪明,其实是他懒。

哪有猫儿不爱腥的?锅里的鱼刚煮熟,揭开锅盖,鱼香四溢,白猫会从楼上直奔而来,但是他蹲在一旁,并不流涎三尺,也不凑上前来做出迫不及待的样子。他静静的等著我摘刺去骨,一汤一鱼,不冷不热,送到他的嘴边,然后他慢条斯理的进餐。他有吃相,他从盘中近处吃起,徐徐蚕食,他不挑挑拣拣。他吃完鱼,喝汤;喝完汤,洗脸;洗完脸,倒头大睡。他只要吃鱼,沙丁鱼、鲢鱼,天天吃也不腻。有时候胃口不好也吐露一些“日食万钱无下箸处”的神气,闻一闻就望望然去之,这时候对付他的方法就是饿他一天。菁清不忍,往往给他开个罐头番茄汁鲣鱼之类,让他换换口味。

白猫王子不是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他高兴的时候偎在人的身边卧着,接受人的抚摩,他不高兴的`时候任你千呼万唤他也相应不理。你把他抱过来,他也会纵身而去。菁清说他骄傲。我想至少是倔强。猫的性格,各有不同。有人说猫性狡诈,我没有发现白猫有这样的短处。唐朝武后朝中有一个权臣小人李义府(唐书传记第三十二),“貌状温柔,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李猫这个绰号似乎不洽。白猫王子柔则有之,但丝毫没有害物的意思。他根本不笑,自然不会笑中有刀,他的掌中藏着利爪,那是他自卫的武器。他时常伸出利爪在沙发上抓挠,把沙发抓得稀烂,我们应该在沙发上钉一块皮子什么的,让他抓。

猫愿有固定的酣睡静卧的所在,有时候他喜欢居高临下的地方,能爬多高就爬多高;有时候又喜欢窝藏在什么旮旯儿里,令人找都找不到。他喜欢孤独。能不打扰他最好不要打扰他,让他享受那分孤独。有时候他又好像不甘寂寞,我正在伏案爬格,他会飕的一下子窜**桌,不偏不倚的趴在我的稿纸上,我只好暂停工作。我随后想到分身的办法,在书桌上给他设备一分铺垫,他居然相识我的用意。从此我可以一面拍抚着他,一面写我的稿。我知道,他不是有意来陪伴我,他是要我陪伴他。有时候我一站起身,走到书架去取书,他急速就从桌上跳下占据我的座椅,安然睡去。他可以在我椅上睡六七个小时,我由他高卧。

梁实秋(1903年1月-1987年11月3日),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县(今馀杭),出生于**。曾在南北数大学执教,六十五岁退休,驰骋于文坛五十多年,现在专业写作。其文笔隽永,字里行间感情洋溢。

他以三十年的功力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在翻译界是空前的盛举。除了对文学翻译贡献良多外,他的散文自成一格,为许多人所喜爱,独树一帜的《雅舍小品》小品文风格,被公认为现代文学的典范,为当代知性小品散文的开山祖师,亦是人人敬仰的文学大师。

著有《雅舍杂文》、《雅舍谈吃》等十余种;译有《潘彼得》。隐于文艺,以写作自娱,不知老之将至。时人为纪念他对散文及翻译的贡献,陆续进行梁实秋文学奖多届。1987年11月3日病逝**,享年八十六岁。

时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