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三国志和我们的三国志有什么不同

港台动漫时间:2024-05-01 18:26:33点击:5231

吕布杀丁原中国人最熟悉的毛本演义则要等到1912年才有了正式的日文译本。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先后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毛本演义译本,最早的是在1958年完成,最晚的则要等到本世纪了。这些译本里除了安能务翻译的版本叫作三国演义之外,其他的不是叫三国志就是叫三国志演义。

不过这几个版本在日本的提高度并不算很高,因为当时早已颠末了古典小说流行的时期。于是包括吉川英治、柴田炼三郎、陈舜臣、北方谦三在内的好几位作家自行创作了现代小说版的三国,都冠以“三国志”或者“XX三国志”的名称,其中吉川英治版无疑是影响最大的。吉川版三国志连载于1939年到1943年,时间上还要早于演义的那几个译本。按照吉川英治的自述,他原本也是想把三国演义翻译成日文,后来觉得自己没能力将原著原汁原味地用日文翻译出来,就选择进行现代语的改写,最后洋洋洒洒写了二百多万字出来,是原著的几倍。吉川版三国志之所以影响深远,除开其本身有超过2000万本的销量,拥有极高的国民度之外,还因为漫画家横山光辉以其为底本创作了漫画三国志。横山光辉一生以汗青小说为底本创作了许多漫画,堪称漫画界的光荣公司,三国志就是其中的代表,该作从1971年连载到1987年,前后重印多达七十多次,在日本卖出五千多万套,并被改编成动画和游戏,是无数日本人的三国启蒙作。横山光辉作品此外从1972年中日建交起,日本民众对于中国汗青及文化的兴趣不断加深,大量该类题材的作品在日本国内广泛传播,电视台也开始拍日本版的四大名著。只不过三国演义的拍成本太高,而且难以大幅删改,于是最后制作成了68集的人偶剧三国志,在国营电视台NHK从1982年播出到了1984年,影响了当时的一代人。随后电子游戏流行,光荣和南梦宫都先后推出了三国志游戏,但改编原型其实是吉川英治和横山光辉版的三国志。再到后来出现了三国志战记、三国志大战、三国志英杰传、钢铁三国志、妖怪三国志等诸多作品,其实都和我们所理解的三国志不是一回事。由于通俗三国志以及吉川版三国志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参照演义而改编,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日本人说的“三国志”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三国演义”,但其讨论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基本可以和三国演义划等号,因而这个时期勉强可以说日本人口中所说的“三国志”指的就是三国演义。但从1977年开始,日本逐步将史书三国志翻译成了日文并出版(但汉文版史书三国志早在唐朝之前就传到了日本),于是和中国一样,日本的三国爱好者也逐渐将演义和汗青进行区分。而这时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三国志”变得既能指代正史里的内容,又能指代演义里的内容,显得含混不清。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形成的习惯是难以改变的,要把三国演义的相关义项从日语的“三国志”一词中直接删去显然不能够,更何况吉川英治等人的作品也叫三国志。于是“三国志”在日本仍然既可以指正史,又可以指演义,显得比较混乱。关于这一点,日文维基里还专门介绍了中国人专门以“三国志”指代史书,而三国志演义的内容就叫作“三国演义”,不会发生日本这样称呼混乱的问题。中国においては、
歴史書の方を『三国志』
『三国志演義』およびそれに基づいた文学作品を『三国演義』
と、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後に統一されており、日本のような呼称の混乱はほぼない。于是从中国人的角度去对待日本人对“三国志”一词的使用,就会觉得异常放飞,具体情况如下:史书可以叫三国志演义也可以叫三国志改编小说是三国志漫画也是三国志游戏是三国志动画还是三国志电影是三国志电视剧当然还是三国志:说到这里,日本的引进方有个奇怪的惯例,就是只要和三国沾点关联的作品,在被引进日本后会有很大概率在标题里塞进“三国志”这几个字。上面提到的老三国和新三国就不用多说了,电影华佗与曹操引进日本后,标题被改成“三国志外传曹操与华佗”,电视剧诸葛亮改成了“三国志诸葛孔明”,铜雀台改成了“暗杀曹操三国志外传”,关云长被改成“三国志英杰传关羽”,三国机密被改成“三国志of”,军师联盟改成“三国志〜司馬懿軍師連盟〜”,关公的剧场标题是“三国志伟大的飞翔”,DVD标题是“三国志武将传记”,见龙卸甲干脆直接就叫“三国志”。80年代的三国演义连环画虽然没有引进到日本,但日本方面还是称其为“连环图画三国志”。在这种情况下,单单把“三国志”理解成三国演义、史书三国志或者吉川英治三国志显然都是不合适的,这个词在日语里已经严重口语化,成了一个可以指代一切和三国相关事物的词汇。日本人是这样形容的:“三国志”的世界以三国演义为基础不断进行发展,不光在日本,在全世界也广为流传(「三国志」の世界は『三国志演義』を基としてその後も発展を続け、日本だけでなく、世界中に広まった)。很多时候,把日语中“三国志”这个词汇直接替换成“三国”,理解起来反而会更加通畅,还不容易产生歧义。像下面这款游戏介绍马援时不说“三国的马超的祖先”,而说是“三国志的马超的祖先”。连正经的学术专著也称三国时代为“三国志的世界”。最后再顺应题目,讲点吉川英治在自己小说里加入的原创设计。吉川英治版三国和三国演义的最大差别有两点,一是结束于五丈原,没有详写后期司马家夺权以及吴蜀灭亡的故事,二是在小说开首桃园结义的部分加入了大量以刘备为主角的原创剧情。这段情节的内容大致是刘备用卖草鞋赚来的钱去外地帮母亲买茶叶时遭黄巾军擒获,得张飞搭救而幸免,同时还救了一名富家小姐,后经张飞引荐结识了教书先生关羽,三人结为兄弟并共同讨伐黄巾。可以明显感觉到吉川在一开始对这部小说寄予的野心是非常大的,准备对整个三国剧情进行彻底地改编,甚至在刚开始讨伐黄巾军时专门写了刘备等人如何招募乡勇以及解决后勤的事,而初期在描绘曹操时还加入了一些史书里的内容,想要更多展现汗青上的曹操。估计是后来发现自己的笔力无法驾驭住如此庞大复杂的内容,从第二卷开始此类内容便大幅减少,基本完全按照演义原本的内容来进行改写。不过这段剧情对日本后来三国故事的创作影响极大,横山光辉版三国志和东映动画电影版三国志都是从这段剧情开始的。刘备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白面小生的形象出现,武艺被削弱,性格也相对原著更加柔弱。这段情节里刘备救出的那位富家小姐叫作鸿芙蓉,原本吉川给她埋了条支线,后来因为放弃原创而被坑掉了。再次上线时已经成了刘备的妻子,被称作糜夫人,也没解释这称呼是咋回事,并且作者将自己起的名字错记成了“白芙蓉”。而且吉川动笔前估计对演义的剧情不够熟悉,导致出现了很多前后矛盾的bug。例如在讨伐黄巾的部分把朱儁描绘成了一个胆小无能又傲慢自大的将领,但后期有关朱儁的剧情与描述却又完全遵照原著,导致其人物形象比较分裂。陈宫在曹操杀害吕伯奢全家后并未离开他,还一起招募部队,成果中途莫名下线,等到再次出现时曹操又说陈宫在吕伯奢事件后就离开了自己。最惨的是张郃,在长坂坡被赵云劈成两半,等到潼关之战又没事人一样复活。貂蝉在连环计之后便自杀,但原著里下邳之战又有貂蝉的戏份,吉川版解释成吕布因为思念貂蝉而找了个和她长相相似的人来替代。部分人物的形象被进行了再创作,增加了细节,例如张宝作法时口含咒符,曹操是身材苗条的白脸帅哥,赵云身骑公孙瓒赠送的白马,邹氏擅长弹奏胡琴,陈珪是身患重病的白叟,马超擅长带领骑兵,朵思大王是南中第一智者,姜维年龄变小并且是大帅哥,诸葛亮极其信任马岱甚至在死前将兵权托付给他等等。一些特别的情节被沿用了下来,例如让孙权骑马飞跃小师桥的人从谷利变成了凌统,关平在襄樊战役打开水门执行了水淹七军的计策。还有部分日式表达也流传颇广,例如吕布赵云有“鬼神之勇”,姜维孙尚香分别有“麒麟儿”和“弓腰姬”的外号,吴人害怕张辽时的话语是“辽来来”,反间计改叫“敌中作敌”,“关羽千里行”和“孙吴的热情”则直接取自章节标题。此外也有一些错误,例如王垕和泠苞被写成了王垢和冷苞,最蛋疼的是蜀汉的国号直接就是“蜀”,蜀汉朝廷自称“大蜀”,刘备和刘禅是“蜀帝”。不过在有关诸葛亮的部分吉川又加入了一些学术界的考据内容,还解释了“刘安杀妻”这件事的不同价值观的问题。看了以上归纳,基本就能知道该版三国志对日本人的三国观影响有多大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