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于字用法分析

男生动漫时间:2024-04-29 13:41:42点击:8

《诗经》中“于”字用法分析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在其中频繁出现共计360余次。“于”字用法相对复杂,但大体上可分为叹词、助词和介词三大类。

一.叹词用法。“于”作叹词在全文约有15例,约占全部用例的5%。《说文解字》中解释“于”是“于,於也。象气之舒于”,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于”具有感叹意味。根据表示的感叹的情感差异,“于”的叹词用法可细分为赞叹和伤叹两种。

(一)表示赞叹意义。比如:

(1)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周南·麟之趾》

(2)彼茁者葭,已发五ba。于嗟兮驺虞!(《召南·驺虞》)

(3)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鲁颂·有駜》)

(1)例赞叹近乎阿谀统治者子孙繁盛多贤。(2)例赞颂猎手的神勇。(3)例是在鲁僖公采取措施帮助国内百姓度过饥荒获得丰收的宴会上产生的诗歌,抒发了普天下的庆祝和欢乐。于在这里是个发声词。

(二)表示伤叹意义。比如:

(4)于嗟乎、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

(5)于嗟乎!不承权舆!(《秦风·权舆》)

(6)此日而食,于何不臧!(《小雅·十月之交》)

(7)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卫风·氓》)

(4)例写一位兵士被迫服役南行,他思归不得,发出了委曲的伤叹。于,同“吁”。(5)例没落贵族回想当年豪奢的生活而自伤“唉呀呀,当初的排场哪能讲究!”(6)例于何:奈何,怎么办。译为:太阳遭蚀了不得,坏事临头怎么好!(7)例中女子悔恨地叙述自己被负心汉抛弃的遭遇,但她是决绝和刚强的。这个例子不仅是女子伤感自己的遭遇,更是对年轻姑娘爱情婚姻的告诫。

“于”作叹词,基本上是与“嗟”一起构成“于嗟”这种固定的双音节形式来完成感叹的表达的。为了加强语气,还与语气助词“兮”、“乎”配合使用。

二.助词用法。“于”作助词在诗中出现约60余次,不足全部用例的20%。它的助词用法大多体现在以下的几种句式之中:

(一)主语+于+谓语(表示主动与被动)

谓语表示主动含义:

(1)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周南·葛覃》)

(3)正人于役,不知其期。(《王风·正人于役》)

(4)叔于田,巷无居人。(《郑风·叔于田》)

(5)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风·无衣》)

谓语表示被动含义:

(6)赫赫南仲,猃狁于夷。(《小雅·出车》)

(7)胡不相畏,先祖于摧。(《大雅·云汉》)

(二)状语(+主语)+于+谓语(+宾语)

(8)昼尔于茅,宵尔索绹。(《豳风·七月》)

(9)之子于归,远于将之。(《邶风·燕燕》)

(10)三之日于耜。(《豳风·七月》)

(三)(于+谓语)+(于+谓语)

(11)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大雅·江汉》)

(四)主语+状语+于+谓语

(12)民莫不毂,我独于惧。(《小雅·小pan》)

“于”字作助词时,大多居于谓语之前。即“于”字是用于主谓布局之中,无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多在诗句中起着衬音足句的作用。

就“之子于归”而言,很多学者将此处的“于”解释为“往”,《毛传》就说:“于,往也”。但是通过文本的细读与比较,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不成立。来由有三:其一,“之子于归”在全书中出现共计12次,其中在《周南·江有汜》出现它的简化版本“之子归”,都表达新人出嫁的意思。“于”字在这里是只是为了使得音调圆润、使得句子完整。当“于”被省略即“之子归”时,只能存在于大多为三字格式的诗歌之中如《江有汜》;当“于”被保留下来即“之子于归”时,就适用于以四字格式为主的诗歌之中。《诗经》次要以四字格式为主,所以“之子归”一般只在《江有汜》这样少数的三字格的诗中出现。因而,“于”字只能是一个助词,这个现象才能说得通。其二,与《齐风·南山》中“鲁道荡荡,齐子由归”相比,都是前有主语、后有谓语的布局。不同的是一个是“于”,一个是“由”。“由”意义是“由着这条道路”,“于”是否可以同此解释或者解释成“往”,还是有待商榷的。其三,与《小雅·车攻》“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小雅·鸿雁》“之子于垣,百堵皆作”相比较。“归”的意义是往归夫家,是动词;而“苗”和“垣”意义分别是夏猎和墙,都是名词。这三处词性不同,“于”如果是实词并作“往”解释的话如何可以让三者同时使用再者,设若“苗”和“垣”直接用作动词,即与“归”词性一致了,去掉“于”字句义依旧完整,何必多用呢这只有当“于”起着形式上的衬音足句的作用才可以说得通。

三.介词用法。“于”作介词在诗中出现共计280余次,约占全部用例的80%左右。从布局形式来看,其次要标志是带宾语。这个宾语多是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和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还有少数表示方向和时间等。根据介词之后宾语的不同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介引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译为“在”、“到”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卫风·氓》)

于:到。顿丘:地名。译为:我会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离开。

(2)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大雅·卷阿》)

于:在。译为:凤凰鸣叫示吉祥,停在那边高山冈。

(3)绵蛮黄鸟,止于丘侧。(《小雅·绵蛮》)

于:在。译为:黄鸟渣渣叫得欢,停在路旁山坡边。

(4)于以采蘩于涧于中。(《召南·采蘋》)

于以:在何,在什么地方。

(二)介引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译为“对”、“向”等。

(5)既生既育,比予于毒。(《邶风·谷风》)

程俊英译本认为“于毒”即“如毒虫”。译为:如此生计有好转,嫌我比我像毒虫。“于”字构成的介宾布局居谓语之后。

(6)有怀于卫,靡日不思。(《邶风·泉水》)

于:对。译为:想起卫国我故乡,没有一天不惦记。

(7)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大雅·抑》)

于:对。译:对朋友群臣要爱护,对百姓子弟多安抚。

(三)表示方向,译为“在”等。

(8)朝ji于西,崇朝其雨。(《鄘风·蝃蝀》)

于:在。译为:清晨西方彩虹长,阴郁不停一早上。

(四)介引出时间。

(9)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大雅·抑》)

译为:如明天下乱纷纷,国政混乱不堪论。前一个“于”字引出“当今”这个时间概念。

此外,有两个例子值得注意和讨论。

(10)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小雅·谷风》)

(11)心之忧兮,于我归处。(《曹风·蜉蝣》)

(10)例中的“于”在笔者看来存在两种解释:其一,介引“怀抱”,“于”即“在”,译为:把我抱在怀里。其二,表示动作行为“置”的方式,即“用怀抱住我”。(11)例中,“归处”即暗指死亡,程俊英译本认为“于”即“与”。笔者认为“于”字介引“归处”这个人人都要走向的终局。对于这两例的意义,笔者认为需要考据古籍经典并结合当时的生活实际,来进行相对准确的解释和判定。

以上举例分类说明了“于”字在《诗经》中的三种用法,所举例大多具有代表性。由此类推,可以范围全部“于”字用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