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讲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机战动漫时间:2024-04-27 20:32:02点击:2577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力。

③字词释义:

孤城:即边塞古城。穿:指铠甲被穿破、磨破。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多音字:

处:ch办事处chǔ处理

相:xiāng相处xing相貌

传:chun(传说)zhun(传记)

脉:mi(山脉)(m(脉脉)

纤:xiān(纤维)qin(纤夫)

6、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讲堂笔记之理解诗意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小池讲堂笔记之理解诗意

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

照水:映在水里。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上头:上面,顶端。

7、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讲堂笔记之重难点探究

一年级下册第12课古诗三首池上讲堂笔记之重难点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对小娃有了怎样的认识。

他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2.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小娃偷采白莲会被发现,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两句可看出。

3.读了这首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例:诗中描写了一个天真幼稚、调皮可爱的小娃,可以感受到纯真美好的童趣。

8、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讲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讲堂笔记之本课重难点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绵延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战胜抨击打击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的前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又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会在悲壮坦荡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2.从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黄沙突出西北战场的艰苦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见战斗艰苦激烈。

9、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讲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讲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绵延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战胜抨击打击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多音字

裳衣裳红裳传chun传播传说还hi还行还有

chng霓裳云裳zhun传记自传hun还钱归还

10、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讲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讲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闻:听说。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畅怀痛饮。青春:指春天。

11、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在晴朗的日子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颠末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12、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绵延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战胜誓不返回家乡。

13、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讲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讲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

14、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讲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讲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稚子弄冰的情景的

形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钲;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2.读了这首诗,你想象到哪些美好的画面感悟到哪些美好的情感

想到孩子们提着银钲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忽然冰落到地上,碎裂

地。孩子们虽然有点失望,但多么自由,多么欢愉呀!

15、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讲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稚子弄冰讲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描绘出一个天真欢愉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②后两句写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冰块落到地上,发出如玻璃碎裂的声音。忽作玻璃碎地声一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声音,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诗中从三个方面上描写稚子弄冰的情:形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16、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讲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讲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①陂(bēi):池岸。

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漪(yī):水中的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17、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讲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讲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题是什么意思由此你想到什么

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2.衔和浸这两个动词用的好在何处

衔字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落日挂在山头的景象,富有画面感;浸字,写出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生动形象。

18、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红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寒冷的水中,闪动着粼粼的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向家走去,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19、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讲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村晚讲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会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悠闲自在。

20、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讲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塞下曲讲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2.连入的用法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连、入写出了寒雨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离别的暗淡气氛。展现了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特点。

3.由寒雨楚山孤,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因心中惆怅才觉雨寒,因友人拜别而觉自己犹如楚山一般孤独。寒雨楚山孤这两个意象吐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之情。

4.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晶莹、纯洁的冰心自喻,表达了自己耿介正直、坚贞不屈、乐观开畅的品格。

23、四年级下册第22课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讲堂笔记之句子解析28、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讲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讲堂笔记近义词反义词

【译文】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的行人,个个都是断魂般地落魄。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可以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三月初)。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供嫔妃游戏。

纷纷:绵延不绝。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魂灵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借问:向人询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受到此诗的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为酒店的名称。

29、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讲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32、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讲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清明讲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首句交代了清明之日的环境,纷纷形容春雨的意境的,还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粗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34、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三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忆:想念。

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35、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气象,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止境,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都是苍翠的树木,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之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几分幽静。

36、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讲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绝句讲堂笔记之句子解析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即春日,春日迟迟:是说在春天白天变得长了。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花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39、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讲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三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讲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据。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光降,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联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

第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40、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讲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讲堂笔记常见多音字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紧紧地扎在岩石缝中。

阅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盛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若ru倘若、宛若

rě见〖阿兰若〗

要yo摘要、要塞、要诀

yāo要求

41、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讲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讲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壮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4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讲堂笔记课后生字组词

3.这首诗中多处使用叠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一共十句,却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等。这些叠音词不但在表现出质朴、清丽的民歌特点,而且很富有音乐感;在内容上,也能更好地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细腻地表达出深婉的情思。

45、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讲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讲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诗一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安身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2.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两句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3.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这两句是写织女织布的成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成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吃力不讨好,眼泪如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形容天河很清澈、晶莹,脉脉描绘织女默然不语,用眼睛表达情意的神态;盈盈的河水,映现出织女眼中涌动的情思,脉脉的情意,亦如天河般明澈、深沉:这两处叠词,表现了织女与牛郎受天河所阻,思念过深、忧伤太重而无以成语的离愁。

46、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47、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身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48、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讲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讲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一二两句,诗人安身高远,视野广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覆盖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确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周详。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次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最后一句,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破例,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49、六年级下册第14课白话文二则学弈讲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14课白话文二则学弈讲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弈:下棋。秋: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

52、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讲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讲堂笔记之诗句赏析

①前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力。

②最后一句一语双关,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毫不向世俗低头、毫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力。

53、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讲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讲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大漠:广大的沙漠。燕山: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塞。钩:古代一种兵器。

何当:何时将要。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清秋:清朗的秋天。

54、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讲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讲堂笔记之诗句解析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是描写边塞风景中的经典,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得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自汉迄唐,这些地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鏖战,历来成为热血男儿显身手的处所,造就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粹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平沙漠漠,朔风浩浩,塞外恶劣的气候条件。更加浓悲壮的气氛。如果说战争是威武雄壮的正剧。那么,这景象就是其舞台背景。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正是连同这背景一并入彩笔下,写出许多豪壮的诗章的。此诗说砂砾飞扬如雪,突出其酷烈,说峰巔残月似徇,烘托其惨澹,可谓传神之笔。这两句写边塞,地步阔大,气势磅礴。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二句借骏马喻怀抱。边塞为骏马驰骋的广阔天地,但骏马能否有机会一效千里之足,就要看是否有人赏识。诗人说自己就如这千里马,一旦得展骥足,即可万里腾骧。主人饰马以金络脑,表明特见赏爱。诗人借此以憧憬身当恩遇的荣宠。但这不过是诗人一己的愿望,所以说何当。何当一语承上启下,既写出对建立勋业的向往之情,又表现出对自己能够见用于时的孺慕,以千钧之力逼出结尾这一句:快走踏清秋。这十个字,感慨奋发,是诗人火一样的热情所化成。

55、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马诗讲堂笔记之诗歌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绵延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56、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讲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二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二首村居讲堂笔记之字词理解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醉:迷醉,陶醉。

拂堤杨柳: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散学:放学。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登高》《春望》等。

60、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讲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绝句讲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

描写的景物有鸣叫的黄鹂、翠绿的柳树、飞翔的白鹭、蔚蓝的天空、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和停泊着的船只。

2.千秋和万里是整整一千年和万里吗你还学过这样的诗句吗

不是。这里的千和万都是虚数,使用了夸大的写法,写出了时间之久,距离之远。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这首诗使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写静景,使整首诗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