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曾经遗憾错过的经典影片究竟想要传达什么声音

生活动漫时间:2024-04-27 15:20:01点击:4877

这几个月因为没有新电影上映的缘故,我刷了好多经典的影片,《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看的。

刚开始看的时候就隐隐的有一股熟悉感,听到《哆唻咪》的时候突然记起这首歌是小时候音乐讲义上的一首歌,当时教员还特意节选了《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中她们去踏青那段以及表演牧羊人那段影片给我们看。看《音乐之声》片段节选的那天,是我第一次希望讲堂的时间能够长点再长点,让我可以再多看一点,很开心在十几年后的明天,可以观看完整版的《音乐之声》,让我重温曾经错过的经典。《音乐之声》取材于玛利亚·奥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讲述的是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在制成该电影之前是还曾被拍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同时也被美国改编成歌舞剧,该剧登上百老汇的舞台后受到空前欢迎,一演就是四年且经久不衰。看到此故事如此受欢迎,“福斯公司”在1960年花费了一百万美元的巨款买下了《音乐之声》歌舞剧的改拍权。但当时为了买下版权福斯公司还签署了一个附带协议,协议要求在百老汇未结束演出之前,电影版的《音乐之声》不得上映。就是在这样重重的限制之下,该剧在1963年开拍,先后换了2位导演,最终在1965年这部经典影视《音乐之声》被好莱坞导演罗伯特·怀斯搬上荧幕。该影片先后耗资一千万美元,这在那个年代属于超大制作的影片了,很多人对于该影片是否会盈利保持怀疑的态度。但没想到影片上映后受到空前好评,很多妇女儿童观众甚至连看十余次,单单在北美十个月的票房就达到二千万美元,成为了当时的最高票房电影,影片上映两年后票房收入达到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影片不仅在票房上面大获成功,在荣誉方面也不遑多让,在第三十八届奥斯卡中《音乐之声》一举拿下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灌音五项大奖,成为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还被广大影迷评为:“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经典中的经典艺术与娱乐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喜欢这部影片的人很多,但也有一些人觉得看完整个影片除了音乐之外,完全不知道影片在表达什么因此本文将从影片的背景、音乐的作用以及影片传达的精力几个方面来解析这部经典影片到底在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声音。01.带着影片的现实背景看电影每次去一些具有汗青意义或者文化意义的地方去旅游的时候,我都会额外花钱请一个导游帮忙介绍旅游景点的一些含义和典故。因为我知道这些旅游景点的卖点其实不只是肉眼可见的美景,更重要的是景点背后的故事,只有带着故事去看这些景点才会更能发现这些地方的美。影片中导演第一个想向观众传达的声音大概就是浓厚的爱国之情。虽然导演将爱国之情体现在影片的角角落落,但在传达的方式上过于含蓄,如果观众对奥地利的汗青以及影片中所主角所处的年代不太相识的话,很难和影片中表现的爱国之情产生共鸣。想要看懂影片所传达的爱国之情,我们首先要相识一下奥地利的汗青背景。奥地利从中世纪开始到一战结束前曾是欧洲列强之一,更是统治中欧650年哈布斯堡王朝的所在地,一度更是发展成“奥匈帝国”。然而随着一战前线的失败以及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去世,奥匈帝国作为政治实体在欧洲的地图上消失了,1918年10月曾经奥匈帝国中的一部分势力又组成了“德意志奥地利“,1919年9月又变更为奥地利第一共和国,随后在1938年纳粹德国实现了德奥合并,奥地利到二战结束前的7年都受其统治。而《音乐之声》影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1938年德奥合并的前期,此时合并已提上日程但还没有具体落实。影片中没有那些血腥的死亡、残酷的战争画面,但我们一样能看到战争带来的危害和影片的爱国基调。如果我们不相识影片的背景,或许就无法更深刻的相识上校在家为孩子们进行舞会时那面高高悬挂的奥地利国旗的意义,或许会忽略上校因为挂国旗和纳粹分子的争执,或许就不会觉得上校度假回来看到门口的德国国旗是多么的刺眼,当然也就会错过很多影片中一闪而过得镜头。影片以奥地利的美景和民歌作为开场结束,整个影片中穿插了大量奥地利如画的风景,从明线上来看是欢快且风平浪静且欢愉的,但正是这样的风平浪静才会衬托的德奥合并更加的难以令人接受,更加的惨烈。而且这样的明暗线的结合恰好和德国对奥地利的整治策略相吻合,他们对于德奥合并表面上说是“奥地利一切都没有改变”,依旧是歌舞升平,依旧是和平安宁,可是真的没有变吗?归根结底这其实就是一种麻痹百姓,实现德奥平静合并的一种说词吧!国旗不能肆意飘扬在天空的悲哀,因为立场不同夭折的丽莎的爱情,不能随心所欲哼唱的奥地利歌曲《雪绒花》,不能想跳就跳的奥地利的民族舞蹈《兰德勒》,上校被偷看的电报以及失去的人生自由和隐私,这些在曾经的奥地利都可以做的事情现在完全不能做了,这真的是没有变吗在上校一家躲避在修道院时,小女儿很害怕,问玛利亚如果唱《我最喜爱的东西》会有帮助吗玛利亚回答:“不,亲爱的,这是唯一帮不上忙的一次。”,当一个国家连音乐自由都没有的时候,还能说他没有变吗影片中上校家的小孩子不会跳奥地利民俗舞蹈这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如果奥地利真的合并了,那么那些少年是否就真的永远不会再有机会学习民俗舞蹈,就这样一代代下去,奥地利就真的完全被瓦解了,这对于奥地利来说是多么可怕和悲痛的一幕啊,兵不刃血才是最残酷的战争,这是文化的侵蚀之战。如若在影片中看到了战争对于奥地利的蚕食,或许就会更加理解上校对祖国深沉的爱,更加能体会《雪绒花》歌声中对于祖国的深爱之情。02.影片中音乐的作用高三的时候学习压力很大,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焦虑,也就是这一年,我大概听了1500多首歌,目前我所有会唱的歌大概都是那一年听过的,这些音乐陪我渡过了最艰难的一年,所以看《音乐之声》的时候我特别感动,因为我太明白音乐的力气了。《音乐之声》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整个影片大概有百分之四十的时间是在音乐中度过的,影片中大概涉及二十几首歌,目前很多的经典音乐如《我最喜爱的东西》、《哆唻咪》、《晚安,再见》、《雪绒花》等都是出自该影片。我想导演对于音乐的认知和理解都透过情节的设计在影片中向我们一一展示了吧。除了常规的音乐可以给人力气和勇气、抒发感情外,在这部电影中音乐还有以下两个作用:第一,音乐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支点。很多朋友亦或情人之所以能够越走越近就是因为喜欢同一个音乐人或者同一首歌,而影片中玛利亚能够如此快速的和上校家整走十一位家庭教师的孩子们建立深厚的感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大概就是玛利亚的音乐。来到上校家的第一晚,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她教孩子们唱《我最喜爱的东西》,让孩子们在害怕时就想想自己喜欢的东西,用歌声来驱散惧怕。后来在上校出差后,她又带着孩子们唱歌、郊游,让他们学会用音乐表达开心、感谢和欢迎等等。也是因为玛利亚将妻子去世后就不再有的音乐和欢乐带回了伯爵家,才渐渐的让上校的脸上有了笑容,让他不由自主的将目光放在玛利亚的身上不在移开。当然玛利亚也同样被上校唱《雪绒花》时的英姿所吸引,才会有爱情之神的降临。除此之外,剧情中矛盾和冲突的描绘也离不开音乐这个支点。上校进行的那场家庭舞会既是玛利亚和上校情感发展的转折点,也是德奥双方的第一次正面碰撞,将之前一直隐藏在暗处的德奥问题放在了桌面上。也是以这个舞会为边界,影片开始打破了之前的平静,走进了德奥矛盾的后半场。也是因为音乐节的掩护,他们一家才最终安全的逃出了奥地利,奔向了未知的自由。可以说影片绝大部分的情节以及情感都是由音乐串联在一起的,完全不同于一般电影中音乐只是起到烘托的作用。第二,音乐是爱国情怀表达的载体。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一幕大概就是影片最后上校一家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和在场的观众一起唱完了《雪绒花》,最后借由《晚安,再见》和在场的奥地利民众以及自己深爱的祖国说出了再见的这一幕了吧。看到这一幕,让人感动又心酸,感动于上校一家以及奥地利民众对于祖国的热爱,但为他们家国破碎不知未来的状态所担忧,为明明深爱祖国每一寸山河但不得不匆匆逃离的上校一家感到心酸。一首《雪绒花》寄托了上校对国家多少的爱我想这和我每次唱起国歌的激动能够很近似吧,因为懂得所以更为他们心酸。03.影片所传达的精力中国从战时转入和平时,曾引入《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该影片在中国一经上映也是大受欢迎,我想这与影片中传达的精力恰好是当时中国民众最需要的东西有很大关联吧。那么,影片中到底传达的是什么样的精力呢我想借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段对音乐的来表述回答:“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的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就像一些美丽的鸟儿扑闪着翅膀来到我们褐色樊笼,让那些墙壁消失的无影无踪,就在那一刹那,每一个人都感到了自由。”“这就是意义所在,你需要它,好让自己不要忘记,忘记世界上还有不是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这就是音乐的美丽,他们无法把这种魅力从你那里夺去。”乐观、自由或许是影片精力最好的概括,虽然奥地利和德国合并了,从某种程度来说奥地利的人民失去了部分自由和欢愉,但是音乐这个极度私有化的东西确实无论德国如何进攻都无法攻破的东西,在音乐的世界里每一个人依旧是自由的。在难过时、困难时、软弱时从音乐中汲取力气,始终在内心给用音乐缔造一片自由的净土,一切魔难都会过去,这大概就是导演最后想要向观众表达的东西了吧!
推荐内容